“哇,你去坐‘东方快车’啦?真棒,我从小就看阿加莎•克里斯蒂的侦探小说《东方快车谋杀案》!”这是一段放之海内外都通用的对话。再三重拍的同名经典电影,又或是以英国作家格雷厄姆•格林《斯坦布尔列车》改编的1934年经典影片《东方快车》,都一再印证了几代人对这趟旅途的情节。当我最近搭上了一趟“东方快车”时,更明白这趟起源于19世纪末的欧洲火车旅行早已幻化为一枚时间胶囊,成为不少欧洲人心向往之的怀旧梦。而东方快车错综复杂的前世今生,也浓缩了一个多世纪人类对旅行态度的变更。
“东方快车”的来龙去脉
原版的“东方快车”,最初于1883年由国际卧铺车公司(CIWL)制造,而且当年打的并不是“豪华”牌,而是作为连接巴黎和康斯坦丁堡(今日的伊斯坦布尔)的普通客运列车而推出市场。不过,当年跨国长途旅行仍然是“冒险”的代名词,有卧铺有餐吧的“东方快车”逐渐便与“华丽历险”划上了约等号。至今,先后有过多个不同的列车运营公司都曾使用过“东方快车”之名,路线虽然五花八门,也经常变更,但这些旅行的背后都离不开一种集体想象。
“一战”前,长距离运营的列车几乎仅设卧铺车厢。战后,CIWL开始为豪华列车建立日常的运营网络,并将其指定为“普尔曼快车”或“普尔曼列车”。“Pullman”,最初专指在19世纪末到1960年代之间,由美国同名公司生产的卧铺列车厢。在欧洲,指的却是Pullman公司制造的餐车或是原版“东方快车”所属公司的豪华开放座车。这些车厢通常都比今天的普通车厢更舒适。
从1977年开始,原版“东方快车”只运行到布加勒斯特便终止,不再继续前往伊斯坦布尔。1991年开始,这趟火车再次缩短线路,只在巴黎与布达佩斯间运行;到了2001年,则缩短到了维也纳,直到2007年为止。此后,尽管这趟列车依然沿用“东方快车”之名,却是不折不扣的缩水版:每天晚上从斯特拉斯堡出发,第二天到达维也纳。而车厢也与现代普通欧洲列车的车厢无异,火车票也是平常价格。就算上了车,也极少有人认得出它的“豪门”出身。两年不到,连这条路线也从欧洲火车时刻表上消失了。敌不过各路高铁的市场竞争,原版“东方快车”宣告退出历史舞台。
今天的“东方快车”
我搭乘的这趟Venice Simplon-Orient-Express(简称VSOE),从1982年开通,主要路线是往返伦敦与威尼斯之间,偶尔也会运行巴黎到伊斯坦布尔这条怀旧路线。尽管不是1883年比利时人Georges Nagelmackers所创建的原版“东方快车”的直系后代,但应当是今天最“地道”的“东方快车”体验:12节卧铺车厢、3节餐车和1节酒吧车,全都来自1920-1949年之间CIWL制造的老车厢。此外,还有两节服务人员的卧铺车厢。在这趟旅行期间,我意识到一件事:19世纪末、20世纪初的火车旅行,与今天我们心目中的火车旅行完全是两种概念。当时“东方快车”的开通目的虽然是实用性旅行,车厢的设计与装饰却是十分讲究:法国设计师René Prou在艺术装饰时期的木板镶嵌装饰、全铜烛台、带流苏的灯罩。将过去的“普通列车”装备放置到今天,都可以被归入“奢华”类别。
东方快车威尼斯
西岸艺博会 中东:时装 一次完美的 葬礼设计: 区块链将怎 张晓刚:画 威尼斯双年 办在黑手党 瑞士钟表展 NASA驻村艺12-06 来源:网络整理
04-01 来源:网络整理
01-28 来源:网络整理
10-14 来源:网络整理
04-01 来源:网络整理
09-27 来源:网络整理
07-08 来源:网络整理
11-11 来源:网络整理
08-26 来源:网络整理
04-24 来源:网络整理